這篇文章許多資料來源可能不是很可靠,但主旨是我自己對於購買力平價的學習筆記,外加一些對於台灣的期望,希望大家為台灣努力!



  最近比較有在注意韓國經濟與台灣經濟的競爭,剛好昨天(4月6號)在自由時報的財經焦點(C1)上看到一篇報導,標題是"韓國經濟大躍進 台灣踩碎步" ,其中一個副標題"生活水準 台灣仍領先 - 人均GNP輸了 購買力平價沒輸"裡面談到韓國去年平均每人GNP為1萬6291美元,超過台灣的1萬5676美元,韓國的GNP增幅為14.8%已經將台灣擠到四小龍的最後一名了。經建會主委胡正勝分析,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去年韓元兌美元大幅升值了11.8%,而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卻只升值了3.9%,他強調"這是韓國升值,導致平均每人GNP大增,匯率變動並無法代表國家經濟表現",並且胡正勝也說"若是按照購買力平價(PPP)所計算的美人GDP來比較,台灣2004年仍高出韓國5990美元,換言之,我國的國民所得生活水準仍大幅領先韓國!","這幾年韓國的確進步很快,是台灣可敬的對手。"



  因為小弟才疏學淺,沒聽過什麼是購買力平價(PPP),所以稍為找了一下。購買力平價(PPP ;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由加賽爾(Gustov Cassell)於1916年所提出,此理論從國際間商品流動的角度來解釋匯率的波動,認為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是決定於二國通貨的相對購買力,而不是貨幣的含金量。匯率是依照本國貨幣在本國市場的購買力和外國貨幣在外國市場的購買力兩者比較而決定。而貨幣購買力的比較分為二種:

(1)絕對(或靜態)購買力平價:
  前提基礎為無貿易障礙且運費不計,並假設單一價格法則成立,則同一或同質商品各價格一致。如各市場價格不一致,經由商品套利(Commodity Arbitrag),由低價市場買入在高價市場賣出,最後將使各市場價格一致。
  例如1美元在美國所能購買相同的貨物,等於32元新台幣在我國所能購買相同的貨物,因此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即為32比1。

(2)相對(動態)購買力平價:
  由絕對說改良而成,認為本國貨幣相對於外國貨幣的價值(或匯率)是由本國貨幣的實質購買力,即本國的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數量所決定。換言之,本國貨幣相對於外國貨幣的匯率取決於市場對本國貨幣的需求,而市場的貨幣需求則根源於市場對本國商品的需求程度大小及變動。本國商品價格水準低於其他國家價格水準時,市場對本國商品的需求便上升,從而本國貨幣的實質購買力亦上升,即本國貨幣相對於外國貨幣的價值上升或升值(appreciation);反之,本國商品價格水準高於其他國家價格水準時,市場對本國商品的需求水準便下降,本國貨幣的實質購買力下降或貨幣貶值(depreciation)
  簡單來說,主要是依不同時期購買力的相對變化決定新均衡匯率,例如新台幣對美元匯率為36比1,台灣物價水準上漲24%,美國約上漲9%,則新台幣和美元的新匯率應是41比1,這是兩國購買力相對變動的結果。


  從購買力平價衍生出的一個有趣指數為"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這是一個非正式性的經濟指數,由經濟學人在1986年9月推出,大麥克指數計算方法為一個國家的大麥克以當地貨幣的價格,除以另一個國家的大麥克以當地貨幣的價格。
  例如,假設一個大麥克在美國的售價為 $2.50,在英國的售價為 £2.00;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 2.50 ÷ 2.00 = 1.25。要是一美元能買入 £0.55(或 £1 = $1.81),則表示以兩國大麥克的售價而言,英鎊兌美元的匯價被高估了 44.8%(1.81 > 1.25)。
  至於為何選用大麥克(我們應該叫做麥香堡)當做指標,是因為大麥克在多個國家均有供應,而它在各地的製作規格相同,由當地麥當勞的經銷商負責為材料議價。這些因素使該指數能有意義地比較各國貨幣。
  到了2004年1月,經濟學人推出了新的指數"中杯拿鐵指數(Tail Latte Index)",計算方法一樣,只是商品換成了星巴克的中杯拿鐵。

  但購買力平價理論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假定所有國家的價格商品價的相等是錯誤的。不同國家的人對於同一種商品的估價是不同的。例如大麥克在美國是速食垃圾食物,一般有錢人不會想去吃,但在大陸算得上是中高階餐點。而購買力平價不管這種情況。
  匯率表示你的本國貨幣刻在另一個國家的購買力,而購買力平價匯率跟你能在另一國購買多少東西無關。
  多數數據來源都不提供計算購買力平價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統計學上具有欺騙性,例如可以通過精心的選擇所用的商品獲得對某國有利或者不利的結果。



  回顧我們經建會主委胡正勝的話,台灣的購買力平價仍超過韓國,所以我們生活水準仍是大幅領先韓國的。撇除購賣力平價指標來看,其他各項指標幾乎我們都輸給韓國,甚至連經濟成長率都快被韓國追過了,而唯一贏過韓國的,居然是有所差異與在統計學上可以故意造成欺騙性的的指標。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我們只比韓國領先0.1個百分點,曾經位居四小龍前段班的台灣,如今只能盡力不讓自己淪落為最後一名,我們還在沾沾自喜。
  不過,只要我們好好的努力,將來還是大有可為的,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與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還是領先韓國的,這代表著中長期來看台灣的經濟成長的優勢,但這是在現在經濟環境情況不變的前提下,至於是否真的會不變呢?我只希望不要變的更壞就好了!




[參考資料]
1.自由時報 2006/4/6 財經焦點
2.
經濟學人網站
3.
維基百科對於購買力平價的解說
4.維基百科對於大麥克指數的解說
5.大紀元報導 胡勝正:台灣購買力平價領先南韓
6.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0603176
7.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129178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ha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